順著雅魯藏布江,到日喀則的藏族人家作客。

行程到了第五天,高原氣候依舊乾燥、日頭依舊照。今天的行程是離開山南前往日喀則到藏族人家中作客、再往西去紮什倫布寺,巴士在清早815離開飯店,開始了360公里路途的車程,一路延著雅魯藏布江走,拍的照片就是路上的風景,不能算最美但至少天空是藍的,晴天就能為一路的拉車帶來好心情。

從雅礱河往西走會經過扎曩縣、曲水縣、仁布縣,最後才會抵達尼木縣,一路上的景色像是唐僧取經走過的光突突的山和貧瘠土地,這段車程就要三小時多。沿著雅魯藏布江流經的地區,我們行走在101省道上,又接上了中印公路進入由拉薩管轄的縣之一:曲水縣及尼木縣,其中尼木縣以西藏三大傳統手工:藏紙(用於經書上,不會腐壞生蟲)、藏香(橫著點,牛角填入香料擠壓出來的製作方法)、手工經版(有木頭雕或石頭雕刻的模版)聞名。

導遊邊解說著地理與風俗,車子也與拉薩通往日喀則的區間鐵路:拉日鐵路相逢,這條鐵路會經過隧道通向日喀則。走日喀則的路容易有土石流,也因沙礪地質的關係長不出作物且土囊貧瘠,於是隨處所見的太陽能源板就成了經濟源之一。路程遠加上行程的點跟點之間的安排,中午就提前在路上的餐廳簡單用餐,結束繼續趕路,吃了這些天記得最清楚的是馬鈴薯用炒的,還有一堆的菜,偏油重口味但大家還是覺得好吃。

路上司機大哥讓我們停在這上各廁所,廁所是露天的,站起來就露出頭了,幸好我們到了此時已經完全沒有不好意思這回事了。

沿途經過的風景,途中用餐的餐廳一條街,旅行團到西藏大致上較偏川式,口味重油重鹹,不過比起藏餐我還是較愛川菜一點。

種不出大樹的地質,只好藉人力一株株種下然後大自然會再一株株摧毀,年復一年的循環。

繼續延著雅魯藏布江的西邊走,隨著河流漸窄接上318國道,來到了仁布縣與尼木縣交界處,再行一段抵達年木鄉羅林村就是今天的第一個目的地-藏族人家,這個村莊是中國政府扶貧的村落之一,男女比例各半,村子不大總共才41戶人家但這個村子有一個很大的來頭,說是班禪的老家,這裡也與許多藏族村落一樣仍保有一妻多夫制的傳統習俗,車子一停妥,負責接待我們的村人-都瑪,一落地就先為我們獻上哈達,接著自我介紹後帶著我們到她家裡作客,邊走邊說明日喀則的習俗,大概是怕我們會太衝擊吧!

雖然年紀才24歲,但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村子裡的路仍是黃土路,家家戶戶養牛馬羊,到處可見乾牛糞推疊,而無所事事的村人會聚集在一塊喝茶聊天話家常,都瑪家有兩層樓,進門後最先看到的是一樓的庭院餋養著牛和馬,右手邊是馬廄,她說這裡也是生小孩的地方,一進門都瑪帶我們直上二樓,二樓才是起居間和臥室,起居間裡掛著的不是祖先的肖像,而是前領導人的照片,由此也看出他們被黨教育的相當成功。

從都瑪家向外頭看,那沒開的門就是她生產的地方。

而後都瑪端出酥油茶和糌粑讓我們嘗味道,接著是介紹家裡環境,家中佈置簡單,都瑪家算是村裏的首富,她自己是高中畢業,在村裏是高學歷,由國家栽培回鄉改善村裏的經濟,都瑪和父親、母親以及兩個入贅的老公、小孩同住一起,因為西藏的習俗所以她有兩個父親,工作以專畫寺廟或家裡壁畫為生,而她的兩個老公外出打工賺取收入,一家人年收入4萬人民幣。聽都瑪說話的內容很難想像她才24歲,是一個非常有想法的女孩。特別是對於家庭與生死的看法,更是超越台灣的同一輩年輕人很多。

或許有人會說一妻多夫制的家庭不混亂嗎?在藏族某些部落甚至是尼泊爾的村落中,至今仍維持這樣的傳統,主要的原因大部分還是和經濟有關,因為兄弟連娶一個老婆,可以減少家產被分配,二來也可以減少迎娶的嫁妝開銷,自然而然演變成這樣的風俗,問都瑪說你們不會吵架嗎?都瑪回:不會阿!吵架有什麼好處?我們家庭不吵架一年下來政府還給你一台電視機呢!反而是吵一次會被鄰居通報,就要罰錢。

那麼兩個老公要怎麼分房睡?都瑪說:通常是從大老公開始輪,兩人輪流進房睡,沒有輪到的那個就睡客廳。其實客廳的椅子晚上就變成床舖,對他們藏族人來說,一妻多夫制的習俗反而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家庭的和諧,至少在倫理上很多一夫一妻制的國家還比不上的。

大概說了20多分鐘自己家裡的情形後,都瑪接著介紹自己身上的銀腰帶,然後示範用喝水的銀杯順經絡,當地的主要產業是銀礦,開採後的銀礦會送來村落裡,打成各種銀器、銀飾和銀腰帶來販售,當然主要的銷售對象也包括了來扶貧的觀光客,愛血拼的團員們一看到銀杯順經絡,當然無法錯過可以購物的時間,於是大家紛紛在這裡都掏出了錢包,女生們看著那些都瑪村內打造的銀器、銀梳、銀杯碗、筷、手環戒指等等,很難不心動的,尤其是面對這麼成功的推銷員。

等到購買都結束後,都瑪帶我們到村子入口處的銷售部門去試銀的真假、刻字,然後是穿藏服合影,陽光下以藍天為背景,在五色經幡下著藏服的我們一行人,顯得無比耀眼。

村民正在為我們刻字

山的最上方有一處天葬台,對藏族人而言可以將肉身奉獻給大自然,成為禿鷹的食物是一種將自身罪業消除的方式,尋求來世有更好的輪迴。

結束藏族人家拜訪後,我們繼續向西往紮什倫布寺而去,今天光是一整天路程就要4小時,安排的點無法太多,抵達紮什倫布寺也將近傍晚,這時就慶幸西藏的天黑的晚,活動的時間也能長久些。

紮什倫布寺,也稱「吉祥須彌寺」,是日喀則地區最大的寺廟,這裡是四世之後歷代班禪喇嘛駐錫之地。寺廟就建於桑珠孜區城西的尼色日山坡上,從寺廟高處就能看向日喀則市。它與拉薩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稱格魯派的「四大寺」。

說到班禪大師,那你們知道班禪與達賴的差別嗎?除了兩者管轄的地區不相同之外(達賴喇嘛管前藏地區,班禪喇嘛則是管理後藏),其實他們也有師徒關係(四世班禪是四世及五世達賴的老師)。

藏傳佛教共有四大教派,分別是紅教–寧瑪派(蓮花生大師)、花教–薩迦派(天律法王)、白教–噶舉派(大寶法王)、黃教–格魯派(宗喀巴大師)。班禪和達賴同屬宗喀巴大師創立的格魯派,因而互為師徒。格魯派的黃教,是一個很注重戒律的教派,宗喀巴大師有感於當時的僧人以宗教的名義侵佔農地與別人的妻女,因此定下了喇嘛不能結婚、不能擁有房舍等等的教義,因其追隨者頭帶黃色僧帽,因此清朝皇帝稱為黃教,也開始冊立班禪及達賴喇嘛。

但是喇嘛並不是出家的就可以稱之,而是有佛法修為被稱為師傅的人,才能稱為喇嘛。從清朝順治皇帝開始,便將皇帝認定的班禪與達賴喇嘛給予封號,發予金冊、金印,讓其掌管西藏政務,變政教合一。

從入口處往寺廟望,會看見山的那頭好像是一尊彌勒佛(未來佛)坐著一般。

對黃教派的信徒來說,這裡是必到之地。

不但觀光客多,也有很多僧人前來朝拜。

接近黃昏人潮漸少,正適合漫步在小巷中。

房子外觀主要由三種顏色組成,代表的意義分別是:文殊菩薩的智慧(紅)、觀音菩薩的慈悲心(白)以及金剛菩薩的力量(黑、辟邪)。

在寺中也不難發現供桌上會擺放七個呈裝水的杯子,數字七是代表幸運之意。而藏族男性穿衣多露出右臂,這是因為有紀念釋迦牟尼佛(從右手臂腋下誕生)之意。

到了西藏才知道,塔有分裝有活佛肉身的靈塔,以及做為祈福用的佛塔。塔身成圓形但塔基方型,塔座、塔瓶不是空心的。裡面必須裝藏,關於填裝的物品及位置也有分,底部塞佛經、羊毛、寶石、青稞等等,不同部位放不同的東西再行開光。

世界最大的銅塑(1914年)彌勒佛像就放在扎什崙布寺強巴佛殿內,佛的鼻孔可容一個8歲小孩大,一入殿先敲一下鐘告訴佛祖我來了,敲三下則是佛教徒,殿內地上以玉石瑪瑙寶石等鑲嵌在地面上的卍字符號是磕短頭的地方。彌勒佛手持淨水瓶,另外殿內也有擺著 91011世班禪的照片。

插筆求智慧,10世班禪喇嘛文革時寫給毛澤東七萬字箴言,後被迫入獄,獄中受周恩來照顧,出獄後又與董其武的外孫女李潔結婚。另有一說法為雙生修或政治聯姻說,因為班禪大師為藏民募款建靈塔,圓寂於52歲,因此有感於他的貢獻,中央專款打造了黃金靈塔於1993年才完工。肉身在一比一等身塑像後七彩瓶身內保存著。

圖為圍繞著佛塔祈福的信眾

以石頭或青稞做記號,計算自己轉了幾圈。

地面以傳統打阿嘎方式製作出堅硬地面

一個個的洞是方便上油,作為保養地面的用途。

參拜過程,我們也接受了10世班禪大師的經書灌頂開智慧。千萬別問我有沒有效阿!

四世班禪大師的靈塔,是唯一沒被破壞的,靈塔上鑲嵌各式寶石。

虎皮權力棒,象徵地位,古代皇帝出巡時虎皮權力棒會走在前頭。

按表操課的喇嘛們也是像當兵一般的生活,差別在於精神上的勞動。

犛牛毛,祈福用。

終於可以休息了

回到市區準備吃晚餐,這間是當地有名的藏餐,據說是很多名人也會造訪的店,藏餐當然沒有想像中的難吃,不過餐點幾道下來無法克服的還是那羊頭料理,尤其是眼眶上的毛髮,隨著天幕降臨頓時成了燭光晚餐,原來餐廳停電,工作人員點上蠟燭,好不浪漫。

還有現場表演

淡淡鹹香的酥油茶

無法克服的羊頭

炸馬鈴薯

藏式披薩,像是厚一點的麵粉皮,還不錯。

深受大家喜愛的蘿蔔湯,湯頭清甜又入味。

吃著吃著,月亮也遠遠的升上來了。

晚上下榻的飯店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